永笙首創「臍帶血保障服務」之路  如何把病患「保障」翻轉為「保單」?

近日,永笙生技(4178)推出全台首創的「臍帶血公庫配對保障服務」,首度將臍帶血細胞治療納入保險保障範圍,為細胞治療的可負擔性與可及性開啟新的可能。然而,先進藥品商保推動難度與門檻非常嚴苛、跨領域協作成本非常高,永笙此次究竟如何做到的?永笙執行長李冬陽又是如何把「能救命的東西,不應被侷限」的理念,讓「理賠治療資源」為核心的實物給付模式真正落地?

故事回到2021年,李冬陽剛接任永笙執行長,他花大量時間重新梳理臍帶血產業的生態與永笙的市場定位,並發現永笙的商業模式是全球少見「私存與公捐並行」的混合型系統。

李冬陽意識到無論是家屬付費保存的私存臍帶血,或是為公共醫療使用而收集的公捐臍帶血,本質上都具有「在需要時啟動、提供治療的保障」屬性。那麼,能不能像保險一樣,將這份保障服務制度化,讓更多病人受惠?

行動派的李冬陽,很快著手尋求與保險端合作的可能。不過,現在大家看到永笙與台新人壽的成功合作,其實並不是他最初敲門的對象。

將信念化為推力 把「不可能」翻轉為合作契機

最早的起點,是在一場茶酒晚宴中,席間李冬陽向某大型金控董事長提出讓臍帶血保障服務保單化的構想,對方當場表達濃厚興趣,但因為大型金融機構具有既定審核流程,後續推動須交由法務與法遵單位評估效益與分潤,永笙收到的卻是「制度上不可能辦到」的回覆。

李冬陽說,由於永笙本身並非保險業特許機構,依法無法被納入保單保費分配機制,也無法參與分潤。對承辦者來說,法遵否決,案子自然止步於此。

但李冬陽沒有放棄這個想法,約在1年多前,他與一位大學校隊學長的交流後,出現轉折。兩人因多年球隊情誼往返密切,這位學長在保險業深耕30年,每次練球聚會,李冬陽就騷擾問他,「學長,這個事情到底做不做得起來?」

「後來他真的被我煩到受不了,」李冬陽說,這位學長逐漸心理有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隨時拿出百萬元來取得臍帶血治療,如果永笙這個保障服務有機會突破取得治療的門檻,「這樣,很多客戶就能獲得治療」。

也因為兩人從不同專業視角出發,在「讓更多人能獲得治療」這件事上取得共識,這項提案因而重新啟動,隨後也被送至台新人壽長官手中,並出現突破契機。

李冬陽說,與前次合作經驗不同,此次合作的金控人壽在面對同樣的制度限制,不止步於框架內,還展現高度的靈活性與務實精神,他們在現行法規架構中設計出合法且能確保永笙取得合理營運回饋的模式,最終讓臍帶血公庫配對保障服務真正從構想走向實際上線。

量能擴充、規模化 朝向全球市場

不過,除了保單制度挑戰之外,李冬陽坦言,永笙在規劃臍帶血配對保障服務的可行性上也發現另一個量能挑戰。

他表示,過去永笙的臍帶血移植多以個案型態進行,20年間雖然累積2000多例移植經驗,臨床效益與應用價值也獲醫界肯定,但若未來透過保險模式擴大臍帶血配對保障服務的可近性,可能一年就需要面對數萬甚至全球市場十數萬例的需求規模,「以永笙現在配對量能,恐怕無法承接未來保障服務。」他說。

因此,永笙同時啟動了組織能力、製備流程與供應鏈系統的重新設計,還導入 AI技術以加速配對與供應決策。目前,永笙已具備每年至少5~ 10萬筆處理量的能力,並為未來可能擴展到20萬筆的國際市場做好準備。

回顧整個推動過程,李冬陽將其歸結於「價值與信念」,「確信臍帶血能救人,並找到能讓這份信念得以落地執行的制度架構。」他說。

展望未來,李冬陽表示,永笙將以美國與東協為優先佈局市場,並持續拓展與保險端的B2B 合作,讓「治療資源即保障」不再只是個案可使用,而是能成為可制度化、可被普遍取得的醫療選項。

新聞連結:環球生技

返回頂端